心理健康

MENUS
数理天地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2017-11-24 15:32:23  点击: []

    【摘    要】 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可能从事第一职业的需要,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把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学生未来的从业能力。本项目以机制专业为实验对象,以实施开展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活动为研究内容,采用实践法、调查法等科研方法。结果表明: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提高机制专业学生的职业特殊身体素质效果较好,有助于该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储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快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有助于“准职业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适合在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全面开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用性体育;职业体能储备

    研究背景

    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高等教育不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建设规模上都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截止到2011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已达到2000多所,其中,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更是达到1280所,招生规模超过310万人,在校生达900多万人。高职院校的规模空前庞大。
    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表明:近年来,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其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二十年下降。有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学生体能的持续下滑已经影响到高职生的从业能力,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强度的工作,一些学生由于专业体能储备不能满足工作强度的要求,毕业后不久即患上了职业病。高职院校学生体质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学生体质的下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高职体育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实践证明: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发展全面身体素质外,还应发展与其职业关联度较高的“特殊”运动素质。高职生应具备与其所从事职业的显著性体能特征,良好的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储备有助于劳动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或延缓职业病的发生。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正是基于此背景而提出的。

    实验对象

    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专业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2010级机制专业的两个体能无明显差别的班级,并把机制1031作为实验组班级,机制1032作为对照组班级按照实验计划开展实验。

    研究方法

    1.实践法。选取机制专业两个实验班级的90名学生分别进行36课时的体育教学实践。对机制1031进行实用性体育教学,对机制1032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确保统计数据的可信性、有效性。
    2.调查法。利用邮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向机制专业的学生、实训教师及从事机制行业的一线工人,调查机制行业从业人员身体易出现疲劳的部位及职业病发生的状况,为后期实验测量项目的选定奠定基础。

    结果与分析

    教学计划的确定
    1.机制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体能特征
    通过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的实训教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体育运动力学的专家、教授以及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一线操作工人等相关人员的访问调查,在经过数理统计及逻辑分析各类观点后,最终确定从事机制行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几种“显著”的身体素质特征,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上肢的力量强;上肢的灵活性高;腰、腹及背部力量要达到一定的要求;下肢的速度耐力好;上、下肢动作应协调发展。
    2.实用性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及体能测定项目
    在综合各类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最终选定实心球、羽毛球、12分钟计时跑、体操四个运动项目作为此次实用性体育教学实验的教学内容。从这四个运动项目综合分析:实心球能够有效增强练习者的上肢和腰、腹、背部的力量;羽毛球是一项能够很好体现练习者综合运动能力的运动,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及社会适应能力;12分钟计时跑是练习耐力的很好的方法,有助于增强练习者的速度耐力;体操运动有助于提高练习者的柔韧性及灵活性,而且,经常练习倒立、滚翻能有效预防学生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因长时间的下蹲、弯腰、站立而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等职业病。以此四个内容来制定授课计划,并进行36学时的实践教学。对照班级则按照常规授课计划进行授课。
    另外,在咨询相关专家、教授并充分考虑便于与对照组进行测量对比的基础上,课题组分别选取传统体育教学中的3000米跑、负重左右转腰、引体向上、握力四个项目进行身体运动机能实验测量,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实验干预前、后身体运动能力的变化状况
    1.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控制
    在对机制专业参与实验的两个无差别班级的学生进行3000米跑、负重左右转腰、引体向上、握力四个项目的前测之后,按照教学计划分别对机制1031进行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对机制1032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内容授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只存在教学运动项目的不同,而授课计划中的其他课堂常规要求及练习的密度、强度均是相同的。此外,两个班级由同一教师进行授课,授课态度不带有任何倾向性。36学时后,对参与实验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身体运动机能的再测试。 
    2.实验前、后学生身体运动能力的变化
    实验前测:分别对机制1031(实验组班级)和机制1032(对照组班级)的学生进行机制专业身体运动机能的测量,并把测试结果进行统计。
    实验后测: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36个学时的教学训练之后,进行实验后测,并把测量结果与实验前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表1表明:对照组班级的学生在其所测的与其专业关联度较高的四项身体素质方面,可以看出其实验前后测量数据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从侧面反映出传统的常规体育课堂教学对发展机制专业学生所需的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针对性不强,学生职业运动能力变化不明显。
    表1 对照组班级实验前、后运动机能的表现情况(N=45)
    表2表明:从实验组班级的学生所测的与其专业关联度较高的四项身体素质方面来看,实验组班级四项运动素质指标增长显著。尤其是实验组班级学生的上肢力量增长明显。在四项身体素质的测试中其中增长最为显著的是握力和负重左右转腰,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3000米跑和引体向上的增长也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通过对这四项身体运动能力的对比表明:进行实用性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发展该机制专业学生的职业特殊身体素质。
    表2 实验组实验前后运动机能的变化情况(N=4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通过对机制1031和机制1032在实验干预前、后身体素质的测量、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传统式常规体育教学内容对提高机制专业学生职业特殊身体素质针对性不强,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提高效果显著。
    2.通过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制专业实训教师的走访得知,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班级的学生比进行常规体育教学班级的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操作技能,操作练习的时间也会更长。
    3.高职院校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而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所具有的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强大的服务功能,深刻验证了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开展的必要性。它顺应社会职业发展需要,能满足不同职业对其相应的职业特殊身体素质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预防和延缓职业病的发生,是未来职业者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之一。
    建议
    1.为达到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预期效果,应注意选择具有提高、补偿和防治功能的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内容,尽量做到所选内容符合未来职业的实用性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能够预防或矫正某种职业病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2.体育教师也应该进行相关职业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生的职业特点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知道职业实用性体育教学对自己以后工作的意义。

    上一条:中国体育蓝皮书:大学生身体素质不如中学生
    下一条:研究表明:运动有助大脑记忆 增强学习能力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海兴路 15 号    邮箱:jcb@sdbi.edu.cn    
电话:0535-6925081    招生热线:0535-6925121 / 6925081
copyright(c)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鲁ICP备09053622号